作者:记者 欧阳 出处:计算机世界 责任编辑:zhaohb
倘使我是保险公司,我一定开设一个新险种,叫做“病毒险”。
这样,保险公司就可以和病毒制造者、微软、杀毒软件公司还有用户就形成了一个真正完整的产业链。今天的用户和杀毒产业都太需要买一个保险了。
病毒不断在新的思路上升级破坏性,而杀毒厂商却不断在旧有的思路上升级财富s。用户已经对杀毒软件的“病毒特征码”库升级形成了依赖,可悲的是,这种依赖已经越来越不可靠。
问题就在于,在“捕获、分析、升级”这个杀毒产业赖以生存的旧有模式上,最基础的“捕获”这一环节出了问题,目前还无法解决和规避的问题。
面对机器里已经造成损害的病毒,或许懂礼貌的杀毒公司会送上安慰的话,但最重要的是将病毒样本“捕获”走去丰富他们的病毒库,他们的紧锁眉头下掩藏不住生财有道的喜悦。这种建立在既有用户损害基础上的病毒“捕获”,作为杀毒市场的基础,曾经是适用的,并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但是随着病毒种类的增加,这种“捕获”背后的牺牲者会越来越多,更不可容忍的是,一定会有很多“定制”出来的病毒永远都无法“捕获”。因为病毒量的飞速递增,这后面的损失无可估量。
也就是说,假如病毒是“小偷”的话,充当警察的“杀毒公司”们就只能抓那些有案底的“小偷”,这些案底就相当于“病毒特征码”库。可是正如陈佩斯的光头比朱时茂抢眼一样,在大量病毒层出不穷的今天,病毒这个“小偷”已经“警察”更出风头了。
对那些掏钱的人来说,这真是个不幸的消息。
你的私人信息、虚拟财产、甚至银行里的存款都是不安全的,而你和你花钱买的杀毒软件还都浑然不知。这并非恐吓或者科幻,这样的噩梦已经开始了。
理论上没有一种软件能够杀死所有的病毒。可这并不是理由,我们可以容忍有缺陷,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容忍越来越多的缺陷。除了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有哪个社会没有小偷,但是,我们的警察能总是以不变的手段来对付小偷吗?
最大的问题就是,杀毒市场的基本思路最近多少年来没有改变,已经不适应目前病毒的新特征,从一个角度看,他们“对不起”那些他们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依赖着他们的用户。对于那些已经中招受害了的用户,杀毒厂商们对新的产业模式的探讨显得都不够积极,缺乏自我反省的勇气。
很遗憾我不是保险公司,那些跟杀毒厂商同样会做买卖的保险公司断然不会大规模地推行“病毒险”。因为,倘若我们的杀毒厂商们还这么干下去,保险公司的风险实在太大了,赔不起。
那么,我们的信息安全,谁来保险?
咨询电话:400-008-3771
总部电话:010-57030611
客服邮箱:service@sagetech.com.cn